鲍仕月
2014级英语系本科一班
当初填写申请表、办理签证、离校手续等各种准备工作还历历在目,转眼间,一学期的交流生活已经结束了。感谢学校为我们创造了赴美交流学习的平台,让我们能拥有体验异国文化的机会。虽然只有短短的五个月,但我收获颇丰。在这五个月里,我遇到许许多多友善的人,结交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,用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方式学习了专业知识,对美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。从最初的忐忑与羞涩,到现在的自信与流利;从最初的抗拒与逃避,到离开时的留恋与不舍。在异国他乡那个与祖国有着十三小时时差的地球另一端的日子,迷茫过、抱怨过,也快乐过、充实过。所有的一切都见证着自己的飞速成长。
虽说此行的主要目的是交流学习,但生活习惯的不同是需要面对的首要之事。在我看来,中美文化思想层面的差异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,差异最大的其实是最容易被我们忽略点点滴滴的生活方式。首先,吃的方面,美国几乎处处是冰饮,一杯常温的水都很难找到,更别说热水了。吃的东西虽然不至于特别难吃,但总归是比不上我们的“饕餮盛宴”。学校餐厅的食物分量很足,种类也很丰富,为自助式的,里面有正餐、沙拉、汤、和甜点。住宿方面,因为是公费生,所以我住在学校的宿舍。四人一个套间,两人一个房间,屋里有洗漱台、浴室、餐厅、冰箱、微波炉。楼内有电梯,一层有机房,地下室有公共厨房和洗衣房,以及台球等娱乐设施。住宿条件相比国内而言,可以称得上是豪华了。
我的三个室友都是美国人,而且非常凑巧的都是校排球队队员。起初我很担心自己融入不了她们,但是搬进宿舍之前,同屋的室友专门给我发了一封邮件,向我介绍她自己,还在宿舍留了小纸条欢迎我入住,非常温暖!我的三个室友都是很友善,非常体贴,她们对中国也很好奇,特别爱听我讲中国的事情。出行方面,在美国,除了纽约、洛杉矶等的大城市,大多数城市都是“no car, no life”。 春田也不例外,公共交通基本没有,所以出行要么靠走要么靠朋友的车。大多数美国同学还有待的时间长一点的中国同学都有车,刚到美国可能有些不方便,之后朋友多了,出行还是比较方便的。
慢慢摸清生活的套路之后,就要投身于学习了,毕竟这才是最有价值的部分。考虑到换学分的需要,我注册的大多是英语系的课程: 写作、文学、语言学和公共演讲(Communication Department)。我个人很喜欢美国的教学方式,上课时间不长,老师会把方法教给你,课下需要自己准备或是小组讨论的东西比较多。虽然很累很辛苦,有时候一整天泡在图书馆找资料,有时候熬夜到凌晨4点,但是我觉得这5个月里,进步的非常快。就拿我最薄弱的写作来说吧,我是一个中文表达能力都极差的人,500字的英文作文我都要费好大的劲。但是在16周的课程里,我写了近20篇大大小小的文章,有一半的文章都改了至少三稿,最长的一篇有8页多。不再是凑字数的流水账,而是有严密的逻辑,详实的例子支撑的文章。也许对于许多人来说这不算什么,但对于我个人而言,简直就是质一般的飞跃。过程很痛苦,但是收获的成就感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。其他课情况也差不多,我的几位老师人都非常好,很照顾我这个国际员工,我听不懂的地方课下老师都会耐心给我解释,不断的鼓励我。感谢他们,让我遇到更好的自己。
最后就是社交方面了。光学习不社交的话,会让交流的价值大打折扣,再加上我比较爱玩,所以学校里学校外只要是比较有意思的活动,我都会参加。学校里会有不同的社团,还有兄弟会、姐妹会,很多活动信息都会发布在Facebook上,而且大多是免费的。基本上周周都会有活动,小到聚会、野餐、hiking,大到万圣节、感恩节、圣诞节。学校平时也会有很多的比赛,橄榄球、曲棍球、排球等等,都可以免费观看。美国很重视体育,一有比赛,学校都会变得特别热闹。
再有就是住在校外公寓的朋友,会时不时的办Party,大家一起吃零食、聊天、看电影、玩桌游。在这些过程中会结识很多好朋友,他们来自世界各地,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,为我打开世界的一扇又一扇的门。当然,也可能会遇到一些不那么友好或者怀有目的人,大家要学会保护自己和委婉拒绝。这些无论在哪里,都是适用的。美国和中国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不同,真诚和友好,是全世界都通用的。
最后,再次感谢学校给我这个宝贵的机会,也祝福未来要去MSU的小伙伴们一切顺利,不虚此行。